彝族民俗厅

2018-11-08 10:41

民俗头图.png

点击上图观看VR全景



民俗文化厅


 彝族历史悠久,文化厚重,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。


日常
礼仪

彝族认为,平时的言行举止反映出一个民族、一个家族、一个人的品行道德,主张男女有别,长幼有序,站有站姿,坐有坐姿,把那些认为不合情理的行为,统统归罪于非彝文化的表现。

当然也承认自身的缺点,例如当孩子身上的一些缺点时,父母双方往往指责是对方遗传的结果,甚至以对方某个人作对比,从这些看出,彝族很讲究礼仪行为。

如今在农村,依然按照不变的礼仪,过年节、办喜、丧事,从服饰、饮食习惯上还保持得十分完整。

有一些有趣的现象,在农村生活的彝族很少有得癌症或“三高”的人,主要是由于彝人的饮食结构很科学。但由于其它方面的因素,如卫生习惯、住宿环境等,彝人生其它常见病者仍较多。


独特
的婚俗

彝族历史上婚姻以父母包办决定,其中以父亲为主,如果没有父亲,要以家族作决定。自由恋爱成婚,称之为“私奔”,按习惯法是要被惩罚的。

彝族男女,从小就被父母订婚,一般是同姓不同婚、姨表不婚、不同等级、不同民族的不成婚。

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,婚姻关系有几种目的,一是属亲属关系,不能拒绝;二是以政治目的联姻,例如两家原来有仇,通过调解达成协议,其标志就是结成联姻关系;三是找“好人家”,彝族认为血统遗传尤其重要,为了使后代更健壮、更美丽好看,而有意结成联姻,俗称“找好人种”。

彝族的婚姻,大概有这么几种程序:

一是订婚,一般到女方家进行,主要是举行“合同性”的仪式,还要看订婚猪的胆、脾是否好;

二是结婚,这是接新娘到新郎家举行,有新娘绝食、抢亲、背新娘的习俗,这些习俗象征新娘的“高贵”,同时也表明婚姻的严肃性。

结婚后,不同房,新娘回娘家,待新郎家修好新房或待新娘到年龄时,便可接来同房成家。彝族历来认为娶儿媳必给礼金,这是一种双方的协议凭证,给了礼金,双方就讲信誉,不能反悔,在其间如有一方悔约要给赔偿金,直到今天,这种习俗仍然保留。

有人称这为“买卖婚姻”却是不准确的。并非有钱,人家就愿意把女儿嫁给你,当然,富有人家愿嫁的女孩要稍多些。


民居
场景

展厅内展出的民居场景是一个普通彝族家庭民居的内部空间展示,房间一般分成三部分,门一般两重,木栅栏门是平时防鸡、狗进出的,里面一道木门为正门,朝里内开。

进入房间为正堂,中间偏右后的地上位置为火塘,门右侧为库房,一般放置生产工具,如石磨盘等生活资料,火塘右侧为主人生活空间,为贵重物品储藏处。

火塘三块弓背形石头为锅庄石,分为“嘎哈”、“噶莫”、“噶基”。

嘎哈称之为客人席,噶莫为主人席,噶基为烧火煮饭席。来客便席地而坐,互不逾越。

火塘是彝族家庭煮饭、照明、会客、议事以及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,火塘的火永不熄灭,新娘出嫁时要从火塘边启程,彝族招魂要从火塘边附体。

所以火塘是家庭的象征,严禁跨越、踩踏。

靠近后墙处有一个木柜,放置祖先灵牌,是一个家庭里最为神圣的地方,每逢过年过节新米饭、祭祀肉最先在这里祭祀祖先。


丧葬

彝族人死后,必须火葬,除了患麻疯病和未满月的婴儿外。

死亡分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,非正常死亡称“凶死”,其火葬后,骨灰不保留。

火葬后不立碑,没有坟墓。

一般每一个村庄或家族都有专门的高山林地作为专门火葬林。

火葬地根据死者属相找方位选址。火葬时用湿木材,木材堆放男九层,女七层。

彝族将高龄老年人逝世,按“喜事”办,所以可以唱歌、跳舞,年青人或非正常死亡不能唱歌跳舞。


节庆
彝族主要有过年和火把节两大节日。

 火把节 是彝族隆重的一个节日,特别是所迪地区,火把节主要是在每年7-8月份左右的某一天(阴历六月二十四日)进行,没有固定的日期,要根据每个寨子的选择来定。

关于彝族火把节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,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烧虫,夜间打着火把到庄稼地里起到烧死虫子的目的,为了达到这个目的,加以神话传说就使大家更加相信了。

火把节的时间要根据用什么来祭祀决定,如杀牛来庆祝,过九天;羊七天;猪三天;杀鸡则只有一天。

因为火把节比较重要,参加**的人很多,还要举行各种活动,如赛马、摔跤、选美、斗牛、斗羊等。

 彝族过年,一般进行三天。第一天杀年猪,第二天寨子小孩**,第三天祭祖送亲。

彝族年同样在秋收结束后的某一天,大概在阳历11月22日左右。

过年除送旧迎新,最主要的目的是祭祖灵,认为死去的祖灵这天要回来过年,并对家人有保佑平安、送财富的作用,所以要求每个家庭成员必须回家团圆。为了祭祖,过年必备年货不能少,如大米、荞面、燕麦、过年猪、祭祖酒、好的餐具等。

三天过完后,就可以背过年猪肉相互拜年,凡得过年猪肉的人要回赠礼金。

彝族给那些因为穷杀不起猪的人、孤寡老人都送肉去,而那些辈份高、儿孙多的,接受过年猪肉和其它食品就多,并由此而得到众人赞扬。


饮食

彝族以一日二餐,一年365天,720顿饭算正常生活规律,彝餐简单但讲营养,以煮为主,没有其它炒菜和蒸菜,即便是年节也只有一菜一汤一饭。

吃饭时要求安静且快,所以吃饭时不能喝酒、不说话,吃完就退席。而喝酒就必须讲话,不能低头不说话的喝酒。

彝族认为,长身体、长力气的饭食,就是那些粗粮,如玉米粑、荞粑和牛羊肉,而细粮如大米、猪肉、鸡肉等,只是好吃而不长劲。

所以荞粑称“翻山荞”,意思就是男人吃荞粑后可以翻几座山不累。同时要求吃干粮,少喝汤,认为男人喝汤多就长肚子,无力气。彝人体格高大,常常从婴儿时就开始荞面煨食,所以才有健康的体质。


火把
节场景和服饰

这是一个火把节男女老幼共同围着火堆起舞的场景。

可以看出不同地域、不同年龄、不同性别,服饰不同,按方言土语分三种服饰,俗称“大裤脚、中裤脚、小裤脚”,主要以男子裤腿的大小来区别。

另外还有以成年和未成年、生育和未生育来区分不同阶段的女性。

从总体上在未生育或未当父亲前,服饰要花俏些,所谓年青人衣服,到了成家立业,做了父母亲,服饰就改变成庄严朴素,这时主要精力放到家庭事业中来。

由于彝族商业不发达,所以没有专职的服装公司和专门卖衣服的商人,衣服都是家庭妇女来做,所有女孩从六、七岁开始就学习做服饰,锈花针线不离手。在彝族女性里没有人不会做针线活,这是女性的基本要求。

民俗尾图.png

点击上图观看VR全景


热门评论

    子曰全景技术支持

    发表取消

    VR全景
    VR全景服务商
    热门关键词